2)第474章 班底_我要做首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加了一条银色的桥梁。经过一番宣传下来,岂止是杭州,就连其他地方都被惊动了。尤其是唐毅的老家苏州,读书人众多的绍兴,不少人写请愿书,联名上书胡宗宪和谭纶,纷纷要求比照杭州办理。

  弄得胡宗宪一脑门子官司,唐毅,你的名字就叫麻烦!

  走到哪里,都惹出一大堆的争议,到底想干什么,我还要全力对付王直呢,没空给你擦屁股。

  胡宗宪把这些请愿书都送到了知府衙门,唐毅也没有料到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。

  他思前想后,大规模办教育,能产生的效果绝对是惊人的,甚至有朝一日,会挑战一千年的科举制度,这也是长远布局的一环。

  只是暂时还不宜弄得风风雨雨,而且大干快上,肯定会出问题,到时候砸了招牌,反而不美。

  可是各地的诉求又不能不管,唐毅把徐渭几个找来,仔细商量一番,最终决定,三大学堂七成五的名额留给杭州,另外两成五留给其他各府的学子。

  唐毅又亲自撰文解释,支出三大学堂的人才培养是针对市舶司,针对海外贸易的,对这方面不感兴趣的就不要参加,而且任何尝试都有失败的可能,等到杭州实验成功之后,再决定是否推广。

  他又提出了很多技术性问题,比如课程设计,师资来源等等摆在眼前的困难。

  各地一琢磨,说的也对,还是静观其变,看看唐大状元能折腾出什么来。

  当然也有一批胆子大的,他们纷纷打点行囊,跑到了杭州,准备成为三大学堂的第一批成员,这其中就以心学门人居多。

  进入十一月以来,杭州街头熙熙攘攘,各地书生云集,简直比乡试还要热闹。

  唐毅大办学校,也不是所有人都拍巴掌,就有一帮言官上书,认为这是收买人心,其志不小。学会文武艺,货卖帝王家,天下的读书人都应该以匡扶社稷为己任,如三大学堂,言明为商人服务,简直有辱斯文,败坏圣人之教,唐毅身为文苑清流,不思报国,竟然弄一些歪门邪道,简直罪不容诛……

  这些奏疏上去之后,还没等朝廷有什么处置意见,支持唐毅的一派可就不干了。

  随着丙辰科的同窗纷纷结束观政,进入六部科道,一十三省,成为大明官僚集团的一份子。唐毅作为他们的班长,榜样,在丙辰科的号召力绝对是惊人的。

  没用发话,这些人就纷纷上书。

  比如诸大授就指出有教无类,是圣人的主张,夫子光收三千弟子,才有儒家的根基。眼下大明读书人,何止百万,州府县学满足不了需求,多办学校,乃是顺天应人之举。

  陶大临紧随其后,他提出杭州三大学堂,乃是针对市舶司培养人才,市舶司承担了为了朝廷增加税赋的重任,不能既让马儿跑,又不给马吃草。以往历代的市舶司,就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k22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