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474章 班底_我要做首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因为缺少精通实务的人才,不得不把税收外包给商人处置,造成财税流逝严重,如今唐知府所作所为,乃是谋国之举,用心良苦。

  刚刚接任御史的邹应龙也上书了,他的角度和上面两位并不相同。

  邹应龙是兰州人,出身贫寒,考了十几年,才勉强考中三甲进士,相比唐毅等人,他的科举之路更加辛酸,比起徐渭也不遑多让。

  邹应龙以亲身经历,诉说科举艰难,能走完这条道路,万中无一,多少人在贫病交加之中,抱憾离世。

  三大学堂并不影响科举正途,只是给了资质稍差的学子一条谋生之路,有什么不对?至于居心不良,邹应龙直言,自古以来,谁见过依靠一帮账房先生和刀笔小吏造反的……

  邹应龙的上书产生的震动很大,他成功勾起了很多朝廷官员的担忧,他们虽然高中进士,可是谁也不能担保自己的亲朋好友,都能考中进士。重要给他们一条活路吧,倘若唐毅大兴学校,真的办成了,日后他们也是获益的人。

  仔细思量,虽然唐毅的举动标新立异,可是他都是站在大多数士人的一边,还真不好反对。

  这些争论也传到了嘉靖耳朵里,对于道君皇帝来说,这些都不算什么,不就是一个杭州府,三所学堂吗!

  折腾再凶,也没什么了不起的,关口是银子,是要把市舶司弄好了!

  可是风风雨雨,又不能不管,嘉靖把两边的折子全都留中不发,单独写了四个大字:为国育才。

  让人给杭州送了过去,皇帝的态度再明白不过了,所有的议论渐渐平息下去。

  钦差把嘉靖的御笔送到了杭州,正好是腊月二十三,在前一天,三大学院的入学考试成绩刚刚公布出来。

  一共录取人数达到了惊人的四千六百多人,其中有两千五百是全日制学生。剩下的则是成人班,其中不乏捧唐毅臭脚,想要在市舶司捞个一官半职的,唐毅乐见其成,那些批评他的人至少说对了一点,唐毅就是要收买人心,笼络自己的势力!

  等到有一天,从三大学院出来的商界精英掌控了工商命脉,而唐毅就是他们当之无愧的祖师爷,这股力量成长起来,绝对足以颠覆世界。

  当然,前途是光明的,道路是曲折的,一切都从头开始,连基本的教师都成了问题。会吟诗作赋的读书人太多,能懂得算学,懂得经济的读书人太少。

  唐毅都快愁白了头,直到最后一天,他才把三所学堂的山长配齐了。

  其中难度最大的是翻译学院,作为上国的骄傲,大明的人才不屑于学习蛮夷的语言呢!好在凡事都有例外,李贽就是个特例,他精通倭国语言,还和西洋传教士混过,至少交流不成问题。

  由李贽领衔,又聘请了几位西洋商人和传教士,另外又找了几位对西学有兴趣的学者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k22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