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二十八章 师徒之情_大秦之神级召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良性情,难成大事,没有教化成功的机率;而心性好,可堪当大任,接受新知识、新道理,能做到虚心而勤学,成大器的机率很高。

  所以,人出生,先守礼,注重言行结合,可磨练心性、陶治情操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,唯有打下了这层基础,才能充分理解忠孝之道,从而坚定不移的坚守心中的正道。

  朝代不断更替,一代人化为黄土,就有新一代人降生,多年的变化,什么都在变,法也在变,唯独礼仪,却是丝毫未变,古往今来,帝王将相、穷民富商,皆重礼行礼,口不多提,可一举一动都有礼仪之风。

  这反映出,礼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,被生活化了,故而在人的生命中,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凡事凡语皆依礼而行,成为待人处世的惯性思维。

  只有当一个观念深入人之骨髓,人们才会在寻常不提之时,做着符合观念之事,这就像吃饭,当吃饭成为一个人习以为常的事,天天吃,做这件事,就没必要经常提起来强调。

  在全民知礼守礼的大环境下,地位越高、越耀眼的人,越要重视礼仪,要把守礼做到极致,当做每天吃饭一样,时刻铭记并执行,不然,坏礼的行为一旦被世人知道,在遭到国人辱骂的同时,还会引来亡国之祸。

  礼为至德,坏礼则是恶人,君王言行中无礼便是无德无道之人,导致民心不稳,是必然之事,这会给其他国家一个把柄,从而打着‘灭无道君王’的旗号来侵略,由于内乱已起,内忧外患的情况下,国必因君王不守礼而灭亡。

  这绝非危言耸听,自古众叛亲离、国人不宁的君王,最终的下场就是亡国身死,欲彻底威服天下,光靠暴力手段,虽然见效快,但不能长久,以礼相待、恩威并施,方为威服敌人的最好方法。

  故而身为君王者,只要有强军富国之心,不是一个昏君,那么就极为重视礼仪,绝不会有一丁点坏礼的心思,因为圣贤明君者深知,国君坏礼必遭世人唾弃,乃自取灭亡之举。

  因此,历代君王,少有不敬亲友、谋逆灭亲者,此为视礼如粪土、无视孝道之大逆之举,一旦传开,处理不当,轻则遭后人诟病,遗臭万年,重则民心大变,国家灭亡。

  而今汉王的拜师之礼,是礼中重要的一项,徒弟对师父的感情,要做到不亚于亲生父亲,对师不敬,就是对父不敬,造成的影响与不敬父一样,可以说是第二个父亲。

  此为徒对师应有的感情程度,还有师父对徒弟的大恩,无论从哪个方面看,师徒关系确定后,师父占主导地位,而徒弟必须顺从师意,不然就是欺师灭祖的罪人。

  师意如父意,不可违,师父在徒弟眼里,与父不一样的一点,是师父拥有父亲所没有、或是超过的才能,亦或是权势和财富,因此,那些有权势,或是有智谋、有武力的人,是寻常之人渴望拜师的对象。

  世上有许多贪心之人,亦有诚心学习之人,正因如此,师父对待徒弟,传不传授技艺,全看自己的想法和心情,即便被徒弟孝敬多年,不传一点技艺,徒弟也不能有怨言,否则就是对师大不敬,轻则驱逐出师门,名声发臭,无颜存活于世间,重则被师父当场打死,算是咎由自取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k22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