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百三十一章 正义的含义_好莱坞之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可能的反转:“聚焦”小组的编辑罗比-罗宾逊,最后发现当年正是由于自己的疏忽,漏掉了信源,让可能的报道迟到了7年——真实呈现即使优秀如此的记者也会犯错。

  他在剧本中所使用的最大的冲突,不过是记者迈克找到了最关键的证据,心急的向组长请求发稿,后者压住他急切想伸张正义的冲动:更大的真相在后面,深入报道不能只是引起骚动,如果教会以个别案例道歉了事,不会带来社会实质的改变,而他们的新闻野心是“对付整个体系”。

  耗费一个月的时间搞定剧本大纲之后,墨菲再次将斯坦顿工作室的编剧小组招入到了项目当中,继续以集体的力量来充实剧本。

  即便是这种非常严肃的题材的影片,最终也摆脱不了好莱坞流水线的命运。

  用流水线工厂的概念来说的话,一部影片的生产工艺需要经过多个“流水”程序,包括有编剧、导演、演员、摄影、录音、道具、服装等部门,而每个部门又有更加精细的划分。

  例如编剧部门有“提出意图”、“结构主要情节”、“添加次要情节”、“写对话”、“加噱头”等各个专门部分,均由足够专人的人主持工作;导演部门有“主要导演”、专门负责各种类型场面的“助理导演”部分;演员部门有专门负责发掘演员的专家,演员又分为不同的类型。其他部门也都分工精细,并聘用各种专家各司其职。

  这种‘流水’程序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生产流水线一样,都是高度发达的大机器生产时代的产物。

  电影虽然是一种娱乐性的精神产品,但好莱坞从市场需要出发将其物质化、工业化了。

  这种精细分工的结果有其有利的一面,也有不利的一面。

  一方面,在影片制作的每一个细部,如布景设计、场面表现、人物对话等,会因为有相当精通的专业人士的把持,而做得非常优秀而精致;另一方面,当每一个细部的专业人士都想表达自己的创作个性的时候,众多的个性会由于相互冲撞和无法对全局进行把握,而最终被淹没在众声喧哗之中,成为生产程序化、标准化的附属物。

  虽然存在如此悖论关系,但是对于目前的好莱坞电影产业而言,精细化和现代化的专业分工仍然是提高产品以及产业品质的重要“关节”。

  剧本交给编剧小组去根据事实资料充实,墨菲则考虑起了具体的拍摄计划,首先就是制作理念。

  影片最后的成片,必然要像剧本那样,客观而又冷静。

  在基本的叙事方面,墨菲准备使用常见的正反善恶对抗的叙事套路,却是不常见的不刻意渲染紧张感和冲突对立关系的方式,他不需要在影片中制造挖掘真相要经历的冒险历程,更不会胡乱夸张来自教会的威胁和打击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k22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