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八十六章_三国之铁马山河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,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。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国。中国最早的阵法,据说始于黄帝,黄帝为战胜蚩尤,从神(九天玄女)那里学到阵法(天一遁甲),但这只是传说,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。公元前12世纪,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、中、右“三师”,从“三师”的命名来看,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。公元前1o66年,武王伐纣,“周师三百五十乘,陈于牧野”,“陈”通“阵”。

 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,按照“三师”的编制,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,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,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:两军约在某地会战,列阵整齐,相互攻伐......

  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展成熟的,这一成果的代表有《六韬》、《吴子》和《孙膑兵法》。《六韬》又称《太公兵法》,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,据考为后人伪托,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,至今尚无定论;《吴子》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,略为可信。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。战国以后,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,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展,1972年出土了《孙膑兵法》,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(方阵、圆阵、锥行之阵等),及其使用的方法。同时代的《尉缭子》本来也有“阵形篇”,现在已经失传。秦汉以后,中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展还有:三国魏武帝曹操著《孟德新书》(已失传,仅余若干引用),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;(蜀)汉丞相诸葛亮“推演兵法,作八阵图”,“武侯八阵”流传后世,影响极广。《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》深研阵法。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。明代戚继光撰《纪效新书》、《练兵实纪》,详解阵法,戚继光还自创的“鸳鸯阵”和“三才阵”,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。中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,以使兵马作战时可以更加纯属。

  问题也恰恰是在这里,操练兵马,操练的并不仅仅是作战技能而已,还有阵型的演练等等,通常训练的越好,阵型的转换等也就更加的顺畅。

  假如疏于操练,那么最多也就能摆出个方阵或圆阵。

  比如对面的西凉军,就是大部分摆出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方阵,只有少数精锐兵马摆出了冲锋阵型。

  相较之下,联军的兵马要更加训练有素一些。尤其是在兵阵的排列等方面,尤其如此。

  当然,万事也不都是如此,联军是一个成份很杂的组织。其中既有精锐的青州军跟兖州军,也有西凉军跟白波贼等杂牌。

  “联军之中,我军与西凉军最为精锐,无论是排兵布阵亦或者是阵型的转换等方面都十分纯熟。西凉军中杨奉与徐荣所部次之,其中徐荣部最为精锐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k22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