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156 第一百五十六章_造化大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上书反对“贡举法”,被天子召见后,苏轼还以为自己能得个知诰制或是谏臣之类的差遣呢,没想到竟然被派去了开封府任推官。

  不过对于这安排,他也没太在意。毕竟自家弟弟都进三司条例司了,当个推官又算得了什么,好歹也是个京官不是?于是苏轼就干脆利落的上了任。

  开封府设左、右二厅,每厅置推官一人,轮流审理案件。东京城可是有百万人的大都,每天刑狱诉讼不知凡几,还有不少案件涉及权贵,更难处断。然而苏轼并不怕这些,他心思机敏,又有决断,兼之不畏强权,竟然把让不少人头痛的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,可称干吏。

  当然,就算公务再怎么繁忙,生性爱热闹的苏轼也没停止交游。这不,听闻沈括在大气压力上又有所得,还请来了凌霄子和苏颂商讨时,他耐不住好奇,也凑了过来。

  “子瞻最近不是忙于公事吗,怎地还有心赴会?”见到了苏轼,沈括不由哼了声。也不怪他这副模样,之前向朝廷提议改革算学时,苏轼可是没嘴下留情。沈括哪有苏轼言辞锋锐,被骂的差点没气出个好歹。

  苏轼却是个豁达性子,并不混淆公私,浑不在意的笑道:“存中兄乃是当世气学大家,气压又出新论,鄙人怎能错过?”

  苏轼嘴毒的时候,能刺得人无地自容。但是捧起人来,又是舌灿莲花,妙语连珠。被他一通夸,沈括也不好计较了,干咳一声:“这也是凌霄子提点,终让我测出了大气压力之数。”

  也不待众人发问,他便命仆从取来了一个古怪至极的器具。只见此物上方是一根细细长长,足有三尺高的玻璃管子,管子外罩了一圈薄薄铜壳,壳上还标了刻度。下方则是个木匣,因是镂空雕花的,能看见里面套着的皮囊。匣子上还有个铜针,正指着玻璃管下端。

  这物事模样太过奇怪,旁人还在打量,甄琼却已瞪大了双眼:“存中兄,这管里装的难不成是水银?”

  别人可能一时分辨不出,甄琼这个道士却绝对不会认不出来。沈括笑道:“之前用玻璃管验证大气压力时,你曾说此法兴许能测出气压值。我回去试了许久,却始终不得其法。后来想想,应该是水的密度太小,大气压力又太大,就把管中液体换成了水银。水银的密度比水要大上十数倍,大气压力欲将之托住,也需要更大力道。经过几次实验后,我发现只要在长三尺的玻璃管内注满水银,随后倒置于装满水银的玻璃槽中,管内的水银就会下降,落到二尺三分左右,其上留出的,便是真空。那水银柱的高度,不正是大气压力的数值所在吗?”

  甄琼简直瞠目结舌,也没管数值,先问道:“你不知道水银有毒吗?”

  灌了水银,还要捏住管口往水银槽里塞,就算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k22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