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八十章 玉圭_都市捡宝小能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拎着装有烛台的袋子,沈十一继续往前走。

  左瞧右看十几分钟后,在一个的摊位停了下来。蹲下身子,拿起面前的一只瓷质济公坐像,问道:“东西什么价啊?”

  摊主是个中年男子,嘴里叼着半截烟,眯着眼说道:“元末明初龙泉窑露胎济公坐像,35万,不讲价。”

  沈十一把东西放下,没说什么。店家要价不贵,可以说正正好好。不过他没有太大的购买欲望,刚才试探性问价,是看有没有漏可以捡。

  因为像这种品相不好的,如果不懂行的说不定几千就拿下了。刚才摊主一下点明‘龙泉窑露胎’,就说明人家是个识货的。

  露胎是龙泉窑后期产物,同期竞争对手景德镇瓷器已有元青花和釉里红这种色彩更生动、更丰富的新釉,龙泉窑逼不得已才创造出这样一种烧造方法。

  算不上创新,只是尝试性破局。做起来非常简单,只需要在之前烧造青瓷的基础上,将瓷器身上一些部位保持胎体原样,不施釉即可。

  这样进炉烧成后,露出的胎体由于铁元素呈现暗红色,施釉的地方呈现青色。

  烧成后,由于颜色的反差和大对比的视觉效果,看上去略微有点像红配绿,这种效果在塑造人物、菩萨、神仙等瓷塑时比较合适。当然,也有一些龙凤、花鸟、游鱼、朵云、瓜果、山石等露胎装饰,看上去装饰效果也不错。

  拿这个济公坐像来说,就像一个泥人穿着青色的衣服一样。不过,仔细看看,没有什么值得仔细欣赏的地方。

  刚才沈十一想买。第一:想试着捡漏;第二:想借着这东西记录一下龙泉窑的没落,算是一种惋惜吧。

  当时的人危机意识是有的,只不过赖于原材料的限制,无法创造出色彩十足的瓷器。

  要是在宋代,单纯依靠朴素、细腻、莹润的青釉是有市场的。不过元代之后,受统治者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审美的改变,色彩艳丽的釉里红、元青花等更有市场,龙泉窑自然慢慢的没落了。

  继续翻了翻地摊上的物品,沈十一随手拿起一只玉圭,手指摩挲一下,觉得有点奇怪。

  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,被广泛用作朝觐、礼见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或祭祀、盟誓的祭器。

  这件玉圭长约有四十多厘米,为不透明牙黄色。上部呈尖角,下部长方形,正面中部凸起似脊线。圭两面下端雕刻一组几何勾连纹饰,距离底部六、七厘米左右处钻有一孔。

  像这种上部尖角,下部长方形的玉圭,是周代以前形制。不过,玉圭一般都是20厘米以内,这么长的还是第一次见。

  可看着质地又不像西贝货,心下狐疑的沈十一,运起神目看向玉圭。入眼是一团浓郁的宝光,随着宝光不断变换,有身着古代服饰的人影不断闪现。

  沈十一看着眼前的情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k22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